每年農曆十月初一,謂之"十月朝",又稱祭祖節,親人們選擇這天上墳祭祖,以示孝敬先人,不忘本。
陪著老媽回老家祭祖,路上接個電話,說是某老太去世了,我心一驚:八十歲,終於走完了孤寂遭罪的餘生。
因為病痛,老太的老公早在十多年前便去世了,只留她一個人住在潮郁陰暗的老院里,守著兩座舊瓦,磚土間雜的老房子,半院子的荒蕪獨自過。
【圖片來自網路】
這座老院子也曾充滿歡聲笑語,充滿孩子們生機勃勃的吵鬧;院門口的座台上,依稀還能記起老太端起海碗大口吃面,大口喝湯的中年模樣;也能浮現她和我家奶奶高聲調侃的張揚年華……
子在川上曰:逝者如斯夫。這一切在如水流逝的歲月里消失得了無痕迹。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1. 老太這輩子生了三個孩子:兩男一女。
每個孩子差別兩歲,最小是女兒。
總是說養兒防老。按理說,在農村,兩個男孩足夠給她養老了,還有一個女兒,貼心小棉襖,嫁得也不遠,隔三岔五來看看老太,洗洗涮涮該是老太應有的老年時光。
偏偏故事的發展不按套路,子女們走的不是尋常路。
2. 先說老太的小兒子帶來的家庭改變吧。
九十年代,老太的小兒子不慎跌入河中,被打撈上來已腫脹得面目全非。
那時,老太五十歲。中年喪子,外人看來老太的心痛遠不如自己的老公,我們眼裡的她依舊笑哈哈。但凡事只有細細搜尋才能窺得真實,喪子後那半年她的視力下降厲害,那是她常常暗自落淚的後果。
小兒去世後,賢惠的兒媳帶著4歲的孫子搬回了娘家,開啟獨自養孩一邊工作的模式,甚至拒絕再組家庭,直至孩子大學畢業參加工作,再婚。
而老太的老公,接受不了這樣的家庭變故,情緒低落到一蹶不振。三個孩子中最有成就的要數這個,可剛當上醫生的他便以這種方式早逝了,留下美妻稚子。兒媳帶走孫子雖未改嫁,可一年年屈指可數的見面次數,最終成了姓著自家姓的陌生人。
長久積鬱的悲哀情緒,是埋在身體里的定時炸彈。終於,在小兒去世六年之後,老太的老公因食道癌去世,去時骨瘦如柴。而吃皇糧老公的去世則斷了老太曾經充實的經濟來源。
3. 再看老太的大兒子。
婚後的大兒子搬離了老院。因為生計,去了外地打工,沒多久回到家中繼續務農。因自身性格偏執,三觀差別,經濟入不敷出等原因,小夫妻倆爭吵不斷,甚至將架吵到街上,臉面盡失毫不在意,更不在意街坊鄰居的看法和關係的維護。
這樣的兒子自然也不關心老娘吃得飽不飽,穿得暖不暖,更別提關照老娘心情怎麼樣。小兒早逝,大兒子兩口屢次三番的撕吼,讓老太過得心驚膽戰,如履薄冰。老太只想小夫妻能和睦過生活,盡量不給孩子添累贅,哪怕自己孤苦伶仃無人照應也心甘情願。
這麼多年,腿腳不利索的老太很少出門走動,每天的活動範圍最遠是在家門口。天氣晴朗,心情好時,老太會挪步坐在門口台階上,看偶爾經過的鄉鄰,迫切向人打聽著某人某事。但常常的情況是,她一個人孤零零坐了半晌,連個熟人都沒路過。因為城市化加速,年輕人多半選擇進城打工,留下的則是老弱病殘之輩。
因為很少回老家,後來的事是我斷斷續續聽到的。
因為看到老太孤苦,有鄰居會拿些東西看望她。但事後,老太總會受到大兒子的無端指責,說她亂拿別人東西,給自己丟臉。叫囂著想吃什麼自己買,聲音高昂得能震醒清晨沉睡的街,唬得老太像個犯錯的孩子,低眉順眼。外人見狀,議論紛紛,想去看她又頗多忌諱。
鄰居說,雖然住得不遠,但大兒子很少去探望老娘。老娘院中荒草叢生,瘋長得有一人多高,外表看來倒像一座廢棄的院落。
4. 老太的女兒呢,你在哪
腦補著老太獨居的凄涼,禁不住想找到女兒在她生存中的存在。
老太的女兒嫁得倒不遠,剛結婚那幾年倒是常來看望老娘。那時老太腿腳還麻溜,每次都儘力倒騰著給女兒做好吃的。女兒心情好自己也跟著興奮,做活之餘哼著小曲。那小曲飄飄悠悠蕩進我家小院,媽媽說,老太年輕時是生產隊里的小百靈,一輩子好唱歌。
可後來,女兒來得少了,每次來也是心思重重。聽人說,老太的兒子和女兒因為某事意見不和,誰也不服誰,惡語相向,甚至大打出手。兒子揚言,出嫁的姑娘潑出去的水,以後少來娘家管閑事。
因為不受娘家哥嫂待見,女兒果真來得少了,即使哪次來看老娘,也是捎些瓜果蔬菜,站上片刻匆匆離去。留下老娘獨倚門框,望眼欲穿,不知何候能再見女兒。
後記
如今,老太去世了,因為常年營養不良,積鬱成疾,臟器功能衰竭。
兒子和女兒間的仇視並未因老娘的離世而化解,他們之間依舊豎著一堵心牆,關係僵得如同陌生人。
生兒育女,本想養兒防老孫兒繞膝,本想兄妹間相親相愛相互幫扶,但後半生老太都沒有看到。
「養兒防老」太老土,正經養好一個子女才靠譜
每年農曆十月初一,謂之"十月朝",又稱祭祖節,親人們選擇這天上墳祭祖,以示孝敬先人,不忘本。
陪著老媽回老家祭祖,路上接個電話,說是某老太去世了,我心一驚:八十歲,終於走完了孤寂遭罪的餘生。
因為病痛,老太的老公早在十多年前便去世了,只留她一個人住在潮郁陰暗的老院里,守著兩座舊瓦,磚土間雜的老房子,半院子的荒蕪獨自過。
【圖片來自網路】
這座老院子也曾充滿歡聲笑語,充滿孩子們生機勃勃的吵鬧;院門口的座台上,依稀還能記起老太端起海碗大口吃面,大口喝湯的中年模樣;也能浮現她和我家奶奶高聲調侃的張揚年華……
子在川上曰:逝者如斯夫。這一切在如水流逝的歲月里消失得了無痕迹。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1. 老太這輩子生了三個孩子:兩男一女。
每個孩子差別兩歲,最小是女兒。
總是說養兒防老。按理說,在農村,兩個男孩足夠給她養老了,還有一個女兒,貼心小棉襖,嫁得也不遠,隔三岔五來看看老太,洗洗涮涮該是老太應有的老年時光。
偏偏故事的發展不按套路,子女們走的不是尋常路。
2. 先說老太的小兒子帶來的家庭改變吧。
九十年代,老太的小兒子不慎跌入河中,被打撈上來已腫脹得面目全非。
那時,老太五十歲。中年喪子,外人看來老太的心痛遠不如自己的老公,我們眼裡的她依舊笑哈哈。但凡事只有細細搜尋才能窺得真實,喪子後那半年她的視力下降厲害,那是她常常暗自落淚的後果。
小兒去世後,賢惠的兒媳帶著4歲的孫子搬回了娘家,開啟獨自養孩一邊工作的模式,甚至拒絕再組家庭,直至孩子大學畢業參加工作,再婚。
而老太的老公,接受不了這樣的家庭變故,情緒低落到一蹶不振。三個孩子中最有成就的要數這個,可剛當上醫生的他便以這種方式早逝了,留下美妻稚子。兒媳帶走孫子雖未改嫁,可一年年屈指可數的見面次數,最終成了姓著自家姓的陌生人。
長久積鬱的悲哀情緒,是埋在身體里的定時炸彈。終於,在小兒去世六年之後,老太的老公因食道癌去世,去時骨瘦如柴。而吃皇糧老公的去世則斷了老太曾經充實的經濟來源。
3. 再看老太的大兒子。
婚後的大兒子搬離了老院。因為生計,去了外地打工,沒多久回到家中繼續務農。因自身性格偏執,三觀差別,經濟入不敷出等原因,小夫妻倆爭吵不斷,甚至將架吵到街上,臉面盡失毫不在意,更不在意街坊鄰居的看法和關係的維護。
這樣的兒子自然也不關心老娘吃得飽不飽,穿得暖不暖,更別提關照老娘心情怎麼樣。小兒早逝,大兒子兩口屢次三番的撕吼,讓老太過得心驚膽戰,如履薄冰。老太只想小夫妻能和睦過生活,盡量不給孩子添累贅,哪怕自己孤苦伶仃無人照應也心甘情願。
這麼多年,腿腳不利索的老太很少出門走動,每天的活動範圍最遠是在家門口。天氣晴朗,心情好時,老太會挪步坐在門口台階上,看偶爾經過的鄉鄰,迫切向人打聽著某人某事。但常常的情況是,她一個人孤零零坐了半晌,連個熟人都沒路過。因為城市化加速,年輕人多半選擇進城打工,留下的則是老弱病殘之輩。
因為很少回老家,後來的事是我斷斷續續聽到的。
因為看到老太孤苦,有鄰居會拿些東西看望她。但事後,老太總會受到大兒子的無端指責,說她亂拿別人東西,給自己丟臉。叫囂著想吃什麼自己買,聲音高昂得能震醒清晨沉睡的街,唬得老太像個犯錯的孩子,低眉順眼。外人見狀,議論紛紛,想去看她又頗多忌諱。
鄰居說,雖然住得不遠,但大兒子很少去探望老娘。老娘院中荒草叢生,瘋長得有一人多高,外表看來倒像一座廢棄的院落。
4. 老太的女兒呢,你在哪
腦補著老太獨居的凄涼,禁不住想找到女兒在她生存中的存在。
老太的女兒嫁得倒不遠,剛結婚那幾年倒是常來看望老娘。那時老太腿腳還麻溜,每次都儘力倒騰著給女兒做好吃的。女兒心情好自己也跟著興奮,做活之餘哼著小曲。那小曲飄飄悠悠蕩進我家小院,媽媽說,老太年輕時是生產隊里的小百靈,一輩子好唱歌。
可後來,女兒來得少了,每次來也是心思重重。聽人說,老太的兒子和女兒因為某事意見不和,誰也不服誰,惡語相向,甚至大打出手。兒子揚言,出嫁的姑娘潑出去的水,以後少來娘家管閑事。
因為不受娘家哥嫂待見,女兒果真來得少了,即使哪次來看老娘,也是捎些瓜果蔬菜,站上片刻匆匆離去。留下老娘獨倚門框,望眼欲穿,不知何候能再見女兒。
後記
如今,老太去世了,因為常年營養不良,積鬱成疾,臟器功能衰竭。
兒子和女兒間的仇視並未因老娘的離世而化解,他們之間依舊豎著一堵心牆,關係僵得如同陌生人。
生兒育女,本想養兒防老孫兒繞膝,本想兄妹間相親相愛相互幫扶,但後半生老太都沒有看到。